相关研究所、学院:
根据《第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工作通知》(学会秘〔2018〕3号)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办法》,为做好第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以下简称“教育成果奖”)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 奖项设置
“教育成果奖”每两年评审一次。每次评审设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10 项、二等奖 30 项。总奖项不超过 41 名,上一等级奖项名额空缺可以下移。
“教育成果奖”主要包括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以下简称“教育研究类”)和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以下简称“教育实践类”)两类。“教育成果奖”的申请者,应当主持并直接参与成果的方案设计、论证、研究和实践过程,并做出主要贡献,取得实际效果。
“教育研究类”成果应在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中取得理论突破和创新,提出了新观点、新概念、新思想、新方法,针对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提出具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方案,经过积累,意义重大并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
“教育实践类”成果应在研究生培养模式、质量保障、制度机制改革、教育教学环节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经过教育教学实践检验,得到社会和专家的广泛认可。
二、获奖标准
“教育成果奖”分为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1.特等奖成果应当在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上有重大创新,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取得特别重大突破,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有突出贡献,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其中“教育实践类”成果应经过四年以上的实践检验。
2.一等奖成果应当在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或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上有创新,对教育改革实践有重大示范作用,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重大成效,在全国或者省(市、区)域内产生较大影响。其中“教育实践类”成果应经过四年以上的实践检验。
3.二等奖成果应当在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或研究生教育实践的某一方面有重大突破,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显著成效。其中“教育实践类”成果应经过三年以上的实践检验。
三、申请条件
本学会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在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中取得重大研究成果,或者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突出成就,可申请教育成果奖。全部或部分成果已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和相关一级教育类学会教学成果奖的,不能重复申报。
博士培养单位推荐申请不超过两项,其它研究生培养单位推荐申请不超过一项。
跨单位的研究生教育成果可联合申请“教育成果奖”,计入第一申请单位申报限额;或由学会三名理事推荐,推荐申报奖项不计入单位限额,每位理事每届评选限推荐一项。
四、推荐范围
按学会通知及相关文件要求,经学校研究决定,拟推荐2项教育成果申请。申报本次教育成果奖的项目须从获得过省部级特等及一等奖的教育成果奖中择优产生。一般情况下应为近五年内获得的教学成果,并经过两年以上(特等奖和一等奖的成果一般应经过不低于4 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检验。
五、申请方式及时间
请按相关规定填写好申请书(附件3、4),于5月2日前反馈电子版申请书、成果报告、佐证材料、推荐信至,教务部组织专家讨论各奖项申请书,待教务部反馈意见并提供材料展示网址后,在系统开放时间内登录“教育成果奖申报”系统完成在线申请。教育成果奖的申报通过学会网站(www.csadge.edu.cn)的“教育成果奖申报”系统在线完成。系统开放时间为2018年5月5日至2018年5月17日,到时系统关闭,无法填报。
六、申请及材料提交
1.申请程序及材料
(1)申请账号
申请人需注册个人用户账号,已有个人用户账号可以使用,请确认联系信息正确。
(2)在线填报
新增成果奖申请:
①填写成果奖基本信息、主要完成人(限5人)信息、主要完成单位(限3个)信息。
②根据系统提供的模板完成申请书正文,同成果报告、佐证材料、推荐信等一并上传。
③以上所有内容均为必须项,如有补充材料,可在“其他”处上传。
(3)申请书生成及提交
在线填报完成,点击“生成PDF”,检查内容、格式,确认无误后提交。
2.书面申请书邮寄
请各申请单位在2018年5月15日前完成系统填报,以便教务部审核。
请将单位审核通过的“教育成果奖申请书”,一式一份,本人签字、加盖研究所或学院、系的公章后,于2018年5月22日前邮寄到教务部。纸质成果报告、佐证材料无需邮寄。
七、附件
1. 中国z6尊龙凯时大学关于组织申报第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的通知
2. 第三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工作通知
3.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评选办法
4. 教育成果奖申请书(教育研究类)
5. 教育成果奖申请书(教育实践类)
联系人:刘佳
电 话:69671072(周二至四),82640466(周一、五)
邮 箱:
地 址:北京市怀柔区怀北镇380号,中国z6尊龙凯时大学行政办公楼教务部219室
中国z6尊龙凯时大学
教务部
2018年4月25日